源一

关于小说创作——基于贫乏创作经验的一点思考

上一次写原创小说是在小学五年级,当时写了一本叫《野人之山的秘密》,写四个小孩去野人出没的深山探险,寻觅野人的故事。当时写完没去投稿。现在也搞丢了,连纪念的余地也没有,有些可惜。这本书的灵感,源自一定量的推理冒险故事(如《冒险小虎队》) ,还有科普猎奇书籍纪录片。也许是年少的冒险心性作用,那里的世界也让我产生了向往,我渴望深入其中去体验,现实当然不是如此,于是我尽可能地塑造了那样的一个世界,那样一场冒险,而那群孩子多少带点我理想化后的性格特质。回顾起来,这小说,说不上文笔多好,情节多nb,这不要紧,关键是写的过程很痛快,有激情和动力完成它——比方说设计那些情节,他们遇到什么危险,遇到什么谜题,又如何解密探索下去……写的过程我乐此不疲,仿佛我也参与了这场冒险一般。最近看到一种关于小说创作的解释:"帕慕克的说法是,小说家是在利用小说里所有的素材,为自己经营另一种人生,让自己好像很真实地过着另一个人的生活,进入另一个世界似的,这个世界,要真实到让读者相信它是真实的为止。"我觉得这话一语中的,至少符合我当时的创作心态。但到目前为止,写原创小说时,都没有这种心情,没有写下去的欲望。而相比文笔和能力,最关键的还是写的欲望啊。


我发现我不适合那种将自我揉碎了,将这些重新组织到小说中的写作方式。我确然有我的经历和体验,也会承受这些,无论苦乐,但我个人,似乎没有抒发表达排解那么多丰沛敏锐的感受的需要,至少这不构成我创作的持续动力。我的自我感受、情感、欲望……如果单纯为了表达这些而创作一部小说,会让我产生一种——我在自我的迷宫里打转的感觉,我感到局促,不舒服。


我想到余华的"把痛苦留给读者,快乐留给自己。"不得不说比起那种揉碎自我的创作,在这种方式下,我感觉我身为作者,会更自在些。在这种创作意识下,作者使用语言的目的,在于如何运用语言表达一些东西,来戳到人的某些痛点,激发别人的感受思考。ta的目光向外投射而不指向自身的剖析,写的时候会思考言辞会可能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,笔下的角色也不是作者自我的投射和分身。而这一切虽表达了ta对人性社会的洞察,但和他自己联系得不那么密切,如果语言是武器或什么工具,那ta恐怕就是拿着它晃悠,这里弄弄那里弄弄,看看效果如何,这工具并不指向ta自身,所以ta自在。写完了之后心无挂碍,该吃吃该喝喝。所谓"小说家隐于幕后"。这又是一种创作理论了。





评论(2)

热度(7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